增加信号屏蔽机的发射功率后干扰范围效果如何?
常规的信号屏蔽机都是采用白噪声宽频带发射、依靠功率压制干扰的方式实现信号屏蔽作用,随着最近这些年各个通讯运营商都在快速部署5G基站,基站的过度密集会导致客户感觉到信号屏蔽的有效距离变短了。于是就有客户提出期望增加屏蔽信号的发射功率,那么问题就引出来了:信号屏蔽机的功率提高一倍后的屏蔽效果如何?是不是屏蔽距离也能提高一倍?
最终的结果即并非所想,比如:在某个实际应用场所,假如一台信号屏蔽机的各个输出频段的平均发射功率是2W的话,使用手机进行有效屏蔽距离的测试,假设现场测试的结果是有效屏蔽区域的半径为10米。如果更换成一台平均输出功率是4W的信号屏蔽机来进行测试,我们会发现:首先其有效屏蔽半径几乎不可能提高一倍、也就是这个现场环境中,不可能达到20米的半径范围。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:相比于原来10米的距离,发射功率提高一倍之后,有效的屏蔽距离会有所增加,但不会很明显,可能也就是提高到了12米或者13米左右。甚至有时还会感觉没有什么变化,还是保持在大约10米的位置附近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究其原因,这主要是因为在射频通信领域里,我们平常标称的代表射频输出功率的“W”,换算成电平值采用的单位就变成:“dBm”。换算口诀是:功率 “W”提升一倍,电平值地应的就是增加3dBm。仍然以前面的举例来说明:输出功率是2W时,对应的电平值是33dBm,当功率提高一倍,2W变成4W时,对应的电平值是36dBm,当功率再提高一倍时,4W变成8W时,对应的电平值是39dBm。
信号屏蔽机若是想达到完全稳定的屏蔽效果,通常是要求其发射的干扰信号的强度、也就是电平值,应该至少高于基站信号的强度5~8dBm。而在现实环境中,由于基站的数量很多,分布的位置和方向存在很多差异,再考虑上其它因素的影响,在信号屏蔽机的测试现场,我们去检测基站信号强度时,它实际不是固定不变的,而是处在一种时刻跳动和变化的状态,基站的信号时强时弱、其中的跳动的差异值甚至可能会达到5dBm以上。正因为如此,当信号屏蔽机即使发射功率提高了一部,也就是电平值增加了3dBm,但这个增加的幅度,还有可能仍然处于基站信号的变化跳动的范围之内,所以,最终就很难会看到信号屏蔽的距离会有明显的提升。